欢迎光临福建都市新闻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

药企出海观察|生物医药“出海”浪潮来势汹汹,如何选对航道避免中途撤离?

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

近年来,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经历了持续而深刻的变革。政策的引导促使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创新转型,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特别是自2023年起,生物医药业务拓展至海外的趋势愈发强劲,中国在license out(许可输出)交易方面的数量稳步上升,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物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窗口。

如今,许多创新药物项目在2024年上半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: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表现强劲;拥有重大授权交易的企业持续获得收益;多款国内研发的PD-1、ADC、CAR-T等高关注度创新药物的销售额持续增长;医疗器械领域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……

然而,与此同时,一些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遭遇了挫折。例如,2023年5月,EQRx由于战略改变,终止开发三款引进自中国的产品,其中包括凌科药业的JAK1抑制剂EQ121。同年9月22日,艾伯维由于战略调整,终止了与天境生物共同开发来佐利单抗(CD47)的协议。

面对这样的挑战,创新药物企业如何确保其“出海路径”稳健?在海通证券举办的2024上海先导产业大会暨第13届医药CEO论坛上,红杉中国MD曹弋博就此话题发表见解。他指出,企业经营和销售产品,或拓展至海外市场及进一步发展,是至关重要的。当前国内支付环境受限,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。

曹弋博强调,在选择海外合作伙伴时,企业应抓住机遇,关注的不仅是合作伙伴的首付款,还应综合考虑其整体发展状况。在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,企业也需要考虑创新。

创新药“出海”成趋势

随着创新环境的持续改善,中国制药企业在海外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正稳步增长。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(CDE)发布的《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》,从2020年至2023年,中国新药在国际多中心试验的数量从207项增长至286项。在2023年,国内药物临床试验占据了92.7%的比例(3988项),而国际多中心试验则占6.7%(290项)。

根据发表在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》上的一篇文章《中国创新药在美国的临床研发进展》,我国创新药在美国开展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2019至2023年期间启动,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趋势。在2007至2023年期间,共有177家中国本土药企的350款原研创新药在美国针对499个适应症开展了691项临床试验,其中包括399项1期临床试验、269项I期临床试验和83项II期临床试验。从临床试验的发起情况来看,70%由中国原研公司自主发起,27%的申办者是境外合作单位,剩余3%的申办者是境内合作单位。

从药物类型来看,这350款药物中包括82款(52%)新分子实体(NMES)、162款(46%)新生物制品(New Biologics)和6款(2%)中药。其中,小分子药物占比45%;抗体类药物中的单抗、双抗以及ADC分别占比22%、8%以及7%,细胞与基因治疗占比5%。

随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,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企正加速走向国际市场。例如,传奇生物的BCMA CAR-T西达基奥仑赛已获得美国、欧盟、日本等国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;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通过与武田制药的海外授权协议,实现了11.2亿美元的交易规模及销售分成;泽布替尼成功“出海”后,全球销售额总计达到80.18亿元,同比增长122.0%,其中美国市场贡献最大,销售额总计59.03亿元,同比增长134.4%。

海通证券分析认为,自2020年起,中国创新药开始加速授权海外,有望借助跨国企业的渠道拓展产品市场空间。交易价格与全球市场规模、产品效果及竞争格局密切相关,且多款中国创新药的海外总交易金额已超过10亿美元。

在曹弋博看来,药企“出海”主要的三大优势体现在现金流方面:首先,可以收取部分预付款;其次,原本需要自行承担的项目费用,现在可以通过平台合作,由合作方承担;第三,正如在中国企业中所见,建立销售团队是一项耗资巨大且充满挑战的任务。如果能有海外合作伙伴协助公司实现海外商业化,则将大大有益。因此,这三个方向均有助于企业在当前环境下节约成本。

荃信生物的首席商务官(CBO)、副总裁吴生龙也指出,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而言,产品新上市的定价相对较低。因此,创新药企业若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,国际化发展,特别是关注支付端的主要市场,显得尤为关键。

“从今年开始,我们正着手对研发方向、策略以及海外拓展的思路进行调整。过去,业界普遍倾向于直接与跨国公司合作出海,而今我们也在探索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可能性。无论是与机构合作还是采用其他形式,我坚信海外拓展乃大势所趋。产品管线与公司的能力及实力是相互匹配的过程,我们目前正持有这样的构想。”吴生龙表示。

打造创新出海路径

当制药企业考虑拓展海外市场时,它们将遭遇一系列实际挑战,这要求企业深思熟虑如何调整其未来研发的方向和策略,以满足海外市场的目标和需求。

根据《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蓝皮书》),中国创新药行业正从“引进”模式向“输出”模式转变,2023年共发生58起license-out事件,首次超过了license-in(许可引进)项目数量。从研发阶段来看,2022年以及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间,license-out交易主要集中在早期临床阶段的药品。2022年,处于临床I期、临床II期以及临床III期的药品占比达到52.5%。到了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,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至62.0%。

License-out模式已成为2023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出海的主要方式之一。这一趋势基于近年来国产创新药资产价值得到众多跨国药企(MNC)的认可,例如GSK、诺华、BMS、罗氏、默克等。这些跨国药企收购的海外权益覆盖了化学药物、抗体药物偶联物(ADC)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(CAR-T)等多个领域。此外,近期的license-out交易不再局限于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等生物科技公司(Biotech)。越来越多近年来新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,如宜联生物、安锐生物、舶望制药等,也开始积极参与这一模式,寻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机会。同时,传统转型药企如恒瑞医药在license-out交易中的活跃度也有所提升,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式在中国创新药出海战略中的重要性。

在资本市场上,联合开发模式被视为一种有前景的投资方式。然而,在国内,生物科技公司尚未普遍达到这一阶段。以传奇生物为例,在过去几年中,其产品上市前,政府的快速发展和对海外业务的投资是显而易见的。联合出资,各占一半资产和收益,涉及金额通常在十亿元以上。

曹弋博认为,只有少数公司具备开发海外市场的实力,并能因此获得巨大收益。在“出海”模式层面,“NewCo”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出海路径。“这是一种结合了联合开发、股权合作和授权的综合模式,试图在各种方案之间找到平衡点,既避免了直接出售而失去控制权,又不需要大规模的扩张。”

例如,领康生物医药集团近期以“NewCo”模式在印尼成立控股合资公司,其开发的LM008获得印尼政府首肯,成为印尼首个进入临床报批绿色通道的GLP-1双靶点激动剂。

采用NewCo模式,在实践中,本土企业会将少量金额授权给新的主体,而新主体则由公司和外部投资人共同持有。在产品开发阶段,公司会尝试与其他战略性项目合作。这种模式对原企业可能产生重大影响,部分现金回流后,可以支持其他业务的发展,并确保在技术改进中保持一定的发言权。同时,这也为企业在未来潜在收益中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的可能性。

“尽管这种模式看似具有许多优点,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。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,在这种情况下,授权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。不可能仅凭一项资产就吸引投资者进行开发,这需要建立在重要的关系基础之上。”曹弋博认为,海外开发除了需要资金投入外,还需要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新设立公司和新招募团队的开发能力。

把控国际化风险

在过去的一年中,众多国内企业将授权许可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战略。然而,对于专注于创新药物的企业来说,鉴于国内支付环境的限制,“出海”之路同样充满挑战。因此,许多企业正在寻求国际发展机会,以最大化其价值。

《蓝皮书》强调,海外扩张不仅意味着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机遇,也意味着要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,以及更高的风险和挑战。对于中国药企而言,这要求在加强研发能力的同时,提升对国际市场规则的理解和适应能力,以应对多方面的变量。

一方面,企业必须拥有产品的核心创新力和竞争优势,这包括新靶点、新机制的开发,以及现有药物的优化和改良。在此过程中,企业还需精心选择适合的国际化战略和模式,例如自主出海或合作出海,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定的门槛要求;另一方面,对潜在的“出海”目的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,这涉及市场潜力、监管环境和竞争格局等多个关键因素。

关于“出海”策略的不足,曹弋博指出,中国企业在直接谈判中有时可能过于谨慎或保守,这可能导致提出的条件过高,吓跑潜在的国际合作伙伴,或使他们考虑其他选项。同时,价格可能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。此外,投资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经营梳理,好的产品需要具有明确的临床开发可能性和确定性,企业可以在项目不同的阶段考虑退出或者引进新投资人。

在过去的十年里,中小型并购交易逐渐增多,最近市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,新领域的竞争格局变得尤为关键。在市场规模庞大时,企业往往不得不进行早期交易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若不主动进行收购,企业可能会面临被其他公司收购的风险,因此,某些交易可能会提前进行。

“不同适应症的项目有不同的时间表,有些可能需要更早的决策,有些则可能需要更深远的谋划。在市场格局紧张时,各方可能更愿意考虑更早的项目。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,都可以独立开放,尤其是具有一定差异化的创新药,它们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吸引过多关注,并且具有差异化潜在成为该领域较好的产品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我们需要高速发展,通过创新走出自己的道路。”曹弋博说。

奥浦迈董事长肖志华认为,“出海”时最关键的是技术交流,需要海外客户认可我们的技术,要有机会切入进去,让对方体验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性能。同时,海外市场的开拓需要坚定的信念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,优秀的产品都能找到匹配的市场。海外药企目前的成熟产品,匹配切入的可能性似乎有限,但独创性的产品无疑有其市场,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机会。

“海外市场的拓展并非一蹴而就。海外市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定价接受程度,如果市场认可的产品,即便价格较高,也能够接受溢价,优秀的产品从而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,”肖志华指出,破局“内卷”的路径在于“外卷”。

“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信心、耐心和策略。这既非轻率之举,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,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探索与学习过程。目前,国内市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潜力尚未被挖掘,如果我们能够持续改进,海外市场也将不断拓展。”肖志华强调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福建都市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福建都市新闻网 fj.xwxzx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